供議題
【活動資訊】內湖流域永續論壇 — 永續地方學發軔
內湖流域學校永續論壇
內湖社大公共議題分級經營投入

【活動資訊】美好公園及單車道一起來 永續內湖新工程AI采風坊
🍀內湖永續社造通訊2024🍀
👉立即報名 https://reurl.cc/0dzqKb
我的美好生活,是健走,還是釣魚,還是騎單車🚴,讓想望倘佯在內湖森川里湖之美中。就在「碧湖公園」、「內湖運動公園」、基隆河連結捷運站之「自行車步道」新工程啟動前,採錄不永續所在📷。
體驗用 AI 書寫永續願景,一起寫下公園及步道新風貌的美好生活想望,進而育成 AI 融入采風創作和永續社造的技能,讓數位公民科技串起愛鄉愛土的地方認同感。✒️
—————微課程🍀招生中
讓AI帶您書寫美好想望
【美好公園及單車道~永續內湖新工程AI采風坊】
—————微課程🍀報名表
✦免學分費✦但第一堂課需現場繳納出席保證金500元。(按結業方式領回保證金)
—————🍀課程時間
8月12日(一)08:20-11:00(戶外)
●實境採錄~碧湖公園采風
8月12日(一)13:00-15:40(室內)
●公民科技報導文學~PPAI書寫及PPB共筆
8月19日(一)08:20-11:00(戶外)
●實境採錄~內湖運動公園及自行車步道采風
8月26日(一)13:00-15:40(室內)
●公民科技報導作品~共筆部落格成果地圖呈現
✦室內上課地點:內湖社區大學(內湖路一段520號)
✦室內集合地點:請詳見網路報名表。
—————🍀課程師資
張錫塒(社造導師)
.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、新北市濕地故事館經理…
.國際水利環境學院專案經理、國際青年星拾力協會常務理事…
陳建志
.社區大學微笑單車、水水內湖-北北桃竹苗彰六城微笑美好溪行等課程講師、中山魅力河川社講師…
.基隆河內湖解說隊教練、基隆河流域守護聯盟召集人…
張嘉宏
.內湖社大親子釣查局等課程講師…
.碧湖解說隊教練、2020碧湖移除外來入侵種琵琶鼠活動發起人…
陳宣靜
.社區大學生態旅遊、地方學PPGIS等課程講師、南港公民新聞社講師、創生曉時善陶學社總社長…
.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…
林伊克
.社區大學數位社造、臺北湖考察趣、流域永續地方學PPGIS等課程講師…
.曾任行政院青輔會資訊服務青年志工行動網主持人…

預約親水城市 2023基隆河流域守護論壇暨見學/公民記者報導
公民記者:小柚子報導
一年一度的基隆河流域守護論壇,8月19日在內湖社區大學舉行,今年的主題是預約親水城市,有近20個合辦及協力單位,見學路線含跨台北市及新北市共6個行政區,特色從古蹟走讀、藝術聚落、水域文資踏查、城市水路營造、陂圳生態觀察、河域通勤綠廊、龍舟獨木舟體驗及溪流變遷等。希望透過公私部門與民間的對話,持續堅持為基隆河發聲。



基隆河流域守護聯盟召集人陳建志老師說: 2010年我們就開始有舉辦,一年一度的基隆河守護論壇,作為一個我們民間跟公部門一個對話的一個,算是一個定期的溝通平台,來拉近彼此的一些共識,或有時候我們也會邀請公部門來做一些報告,讓民間也了解公部門目前的一些施政。



內湖社區大學校長張芳德說: 河川是城市之母,我們很榮幸說可以讓大家一起聚集在一起,來討論這樣一個關注河川的議題,活動研討會開始之前,其實我們在雙北整個同時展開了11條的走讀的路線,那我覺得這是一種喚起民眾,來親近河川的一種方式,大家親自地走到河川裡面 河川旁邊,或者去感受這個河川的生態環境,以至於我們可以知道去想像,我們下一步可以為這條河川可以多做一些什麼。我們今年的主題喔,我們是小河流域的問題,所以非常多的地區的這個有關於河川工作的團隊,也都參與到這一次研討會的內容,我們相信今年的河川守護論壇結束之後,必定可以為我們整個基隆河流域,這樣子的一個守護的工作帶來一個不一樣的境界。同時我們也非常的高興雙北市府的同仁們,這一次也非常多的同仁來參與,未來怎麼樣喚起公私協力,一起來推動整個河川的守護工作,是我們未來更多努力的課題。



中山社區大學副校長翁繩玉說: 中山社大對於河域的守護,會從人文地產景幾個角度來關注,當然我們希望在河域的守護是社區的力量,加上整個所有議題的加入,能夠從所謂SDGs全球思考 在地行動,然後能從基隆河來出發,那麼這是這些年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,我們也希望實地的踏查,能夠激起所有的居民或者市民,在地參與的一個共識跟概念,然後透過學校的一個課程 活動以及整個的一個規劃,能夠讓基隆河守護,成為真正的除了議題之外的一個行動的力量。



期盼透過基隆河論壇的平台,建立民間與公部門定期的交流對話,持續推動流域巡守、水質改善、生態保育、親水環境及低碳生活的落實,共譜一個流域美好的生活環境。



公民記者 小柚子 台北採訪報導
“河”好
作者:張錫塒
日期:2023.8.18
水泥與河流和好
森林與河流和好
單車與道路和好
小魚與河流和好
鳥與樹和好
昆蟲與果實和好
泥土與池塘和好
水圳與都市和好了嗎?
人與蛇和好了嗎?
松鼠與鴿子和好了嗎?
白尾八哥與麻雀和好了嗎?
枯葉與吹葉機和好了嗎?
藍鵲與蟾蜍和好了嗎?
渡船頭與水閘門和好了嗎?
從小河治理看生態永續與文化保存
內湖、松山、南港、汐止社大 自然學程講師
荒野保護協會 汐湖連絡處負責人
2023年基隆河守護論壇 小河域治理議題召集人
前言
小河流域不僅是物種基因寶庫,也是常民生活的場域,
護岸工程若使用大量筆直水泥來建造,雖然有效防止了土壤流失,
卻破壞了流域生物的棲地和生態廊道,也消滅在地水岸文化資產。
觀察野溪整治 水涵養變少、滯洪功能變差、物種變少、水質變差、
缺乏在地感情、、、,這些問題需要一段時間的追蹤觀察比較,
市府需要落實施工前後的調查和檢討,因為民眾的冷漠和認知不足,
看似美侖美範的河岸,配合政府扮演溪流殺手,一條條的「溪流」開腸剖肚,變成穿上制服的「水溝」,甚至正在斷絕許多物種的後代。
壹、特色自然景觀消失
․ 溪流曲折寬窄拉直變水溝
․ 石壁潭或石門景觀破壞
․ 河道變窄, 低灘青青河畔草消失
貳、原生態消失
水岸植栽營造鳥語花香,蝴蝶飛舞的社區,優先考慮在地容易維護的品種,觀賞植物、蝴蝶食草和蜜源植物、誘鳥植物、民俗植物、
在地原生水岸植物、、、。
1. 棲地體檢
․ 以水體為家的動物
․ 以溪岸為家的動物
․ 以濕地為家的動物
․ 以箱涵為家的動物
․ 熱點管理
2. 基因交流陸橋
3. 洄遊廊道
4. 繁殖廊道
5. 飲水路徑
6. 流域維護管理
7. 污水處理規劃
8. 防汛抗旱設施
參、文化資源消失
文化地景消失,喪失在地人與溪流的特殊文化與情感記憶,
原有河岸被溪水雕塑的地形景觀及生痕化石、黃蠟石、、、完全剷除,
穿上外來石塊。
在地水岸文化,在制式規劃下變成穿上制服的水溝和北方宮殿式的建築。
1. 在地特色地景:石碇、古圳、古橋墩、、、
2. 水岸文化:港口、渡口、水岸人家、水車、取水碼頭、洗衣、
捕魚、放牛、、、
3. 流域產業:樟腦、染布、煤礦、線香、玻璃砂、、、
總結
1. 小河治理需跨域討論
工程規劃將增加生態及文化層面的友善設計,
由生態專家盤點生態熱區,文史專家盤點特色文資,
成立監督平台也可以邀集生態界、文化界與工程界共同討論,
能讓流域設計更永續,讓我們的城市更邁向文明。
2. 小河流域整治評估與復育
․ 生態復育與永續:恢復被人類破壞的物種熱點棲地,
例如:蟲魚、蝦蟹、螺貝、龜鱉和鳥獸。
達到生態永續生存與利用,
例如:吃農業害蟲的蜻蜓、螢火蟲、青蛙、燕子、蝙蝠、、、,
魚蝦貝類水產利用以及背後完整的食物鏈。
․ 文化保存與活化:以工程手段保存或營造文化亮點。
流域願景之窗—基隆河畔內湖垃圾山未來發展願景建議
鸕鶿季 – 河流轉彎遇到你
林素瑛 隊長/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-基隆河錫口水環境巡守隊
鸕鶿是基隆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冬季候鳥,為愛護自然守護水域,一群2000多名公民觀察家組成基隆河鸕鶿網,跨縣市一同紀錄鸕鶿的候鳥的遷移路徑與物種特性,松山社大基隆河錫口水還境巡守隊發揮資源整合與社群推動力量,通過111年度「鸕鶿季-河流轉彎遇到你」參與式預算,啟動松山地方創生與鸕鶿生態守護、水域環境調查工作,透過系列活動,倡議生態文化,進一步將守護自然從陸地延伸至天空,達成建構基隆河生態資源普查之願景。
基隆瑪陵坑溪封溪護漁現況與展望
左承偉 研究員/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
簡介瑪陵坑溪封溪護漁歷史、生態環境、科學調查投入瑪陵坑溪封溪行動,以及瑪西社區與瑪陵國小與封溪的互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