盤查汐止姜子寮溪文史,啟動東山再起契機

邱志祥 秘書長/台灣安基環境永續協會

汐止東山里姜子寮溪、石硿溪匯集為保長坑溪,於汐止注入基隆河。該區分為姜子寮、石壁子及鵠鵠崙3大區,於民國58年遭逢芙勞西颱風引發的大崩山,導致姜子寮山區造林產業瓦解,原有水稻梯田景觀驟變及大量居民的遷移。迄今54年,於經濟面發展緩步,社會面逐漸邊緣化,唯獨環境面保存良好生態。爰「台灣安基環境永續協會」於林智謀老師的提議下,發起串聯東山里里長、汐止社大、東山國小、綠色旅遊協會,徵得在地耆老認同支持,向新北市文化局申請獲准執行「汐說姜子寮-東山里文資踏查」社造案,藉由訪談耆老、實地踏查記錄姜子寮溪等流域,昔日聚落、古道及產業文史歷程,及時重建記憶地圖,激發東山里居民合作創新與永續經營理念,啟動區域發展契機,成為新北市再一地方創新亮點。

從交通廊道探索城市變遷與生態廊道共融探討!

郭智佳 執行長/田間文創(協同)新北市汐止社區大學

基隆河系生態廊道,因工業發展消失多年的毛蟹、鱸鰻還有北峰溪珍貴圓吻鯝魚洄游,近年因大河流域汚染減緩,洄游生物現蹤大小河域,但北峰溪正面臨更嚴酷的考驗,生態復育與城市發展成為新的課題。

從小河治理看生態永續與文化保存

林智謀 講師/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

大台北小河治理對防洪有一定效果,尤其營造步道涼亭和綠美化,提供市民休閒和運動,功不可沒。回頭檢視河流的原生態和水岸文化,卻逐步消失中。邁向永續城市的大台北,還需要繼續努力。

臺北新生流域 – 樣貌勾勒與議題指認

劉哲瑋,臺北新生流域網絡社群參與者

臺北市新生大排及東側系統,屬於市區重要的雨水下水道主幹線,其位置大致沿著新生南北路路廊以及東側沿安和路方向,此排水路徑所形成的集水範圍,由北到南涉及中山區、大安區、中正區、信義區等行政區,集水範圍約 20.8 平方公里。

新生大排長度約 6.5 公里的通廊空間,包含著排水系統、平面道路、高架橋、抽水站設施,另東側系統長度約 3 公里,包含排水箱涵與公園綠地、道路等,水路通廊至今的演變,也是臺北都市發展歷程的縮影。

都市化的基礎建設:排水系統、道路系統

新生大排的歷史,可追溯於 1933 年開始興建堀川排水路,並於 1942 年完工,成為當時都市往東發展的排水系統主幹道,爾後於 1988 年基隆河堤防興建完工,大排末端與基隆河之間設置閘門設施;由水路所創造的通廊空間,則因應車輛交通需求,沿線包含曾設置光華陸橋 (於 1971 年完工,並於 2006 年拆除)、拓寬新生南路而採取排水路加蓋工程 (1972 年完工至今)、設置新生高架橋 (於 1983 年完工啟用 並於 2009 年完成整修工程後使用至今)。

臺北新生流域文史地點與路線地圖
網址:https://goo.gl/maps/BM1KwtabJYzQRaU9A

城市轉型觀點下的水路通廊

近年臺北市逐步落實人本交通措施,包含拆除光華陸橋、新生南路設置公車專用道、新生南路人行道拓寬、新生南北路及高架橋下設置 Youbike 站點等措施;水環境的行動面向,則包含水利處於新生大排末端設置治水體驗園區、沿線街區內的水環境營造行動、推動市區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措施。百年前的排水路所形成至今的通廊空間,肩負著城市水文、交通路廊、道路綠資源等多種功能角色。

民間新生流域社群於 2023 年四月至六月籌辦系列活動,與中山社區大學、大安社區大學、雙連大溝打勾勾等流域社群單位合作,包含各段走讀與踏查、願景論壇與擺攤交流,並建立流域線上地圖及資料共筆文件,本次報告將分享近期已蒐集公眾提供的流域議題意見,面向包含:水藍圖計畫與降雨容受度、營造街區巷弄水環境、水質改善、環境教育類提案、新生高架橋交通無車化方案、水路沿線空間營造願景方案。

邁向 2033 水路始建百年,一起來分享您的願景觀點吧 !

臺北新生流域「觀點便利貼」✍ 線上填寫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5PimLP7aD4zE7bqy7

歡迎瀏覽歷次社區大學公民週與走讀活動,公眾分享的「觀點便利貼」網頁:
https://docs.google.com/presentation/d/1kxHp8RYvB-xcQe0RjKKeWbi3vWuoanQLto1zVfYXkYg/edit?usp=sharing

歡迎參與「臺北新生流域網絡」社群,我們持續推動:
(1) 彙整流域議題、當代資料、文史素材
(2) 舉辦各段踏查、拜訪活動、議題討論
(3) 發展城市水路的行動方案

Facbook Group 討論社團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582154450196478

社群共筆文件
https://g0v.hackmd.io/@chewei/xinsheng-watershed/

一金三川三湖 – 內湖流域七場域學用培力佈建(流域善治在內湖)

林明志/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主任秘書
2023-08-19/基隆河流域守護論壇

摘要
基隆河流入臺北盆地,右岸的內湖大略有三個小流域注入:(1)內溝溪水系、(2)白石湖-大溝溪-大湖水系、(3)金瑞-碧湖水系。因此,內湖社大2022年所推動的「地方學用實踐策略」,即以此脈絡佈建「一金三川三湖」七場域,來展開流域公民培力。內湖流域公民培力所依據的實踐方法論,源自筆者投入環境運動三十餘年的流域現場觀察。流域本來得以健康運作,因著人為活動而須「流域善治」,否則多數會陷入「流域不永續困境」。而此等流域不永續困境,源於少數流域利用決策者的無明與多數流域居民的冷漠,這樣的組合讓流域的處境每況愈下。流域利用若全然放任,諸多流域將釀成公地悲劇;而國內外流域諸多案例指出「流域善治」益形重要,甚至攸關流域居民福祉。流域善治與否?關鍵在於流域利害攸關人的「人心」,尤其是「流域居民」,因此有「扭轉人心」之必要。筆者提出一種途徑,可透過「流域公民培力」來「扭轉人心」,並指出扭轉流域人心之四項客觀條件與七項配套支持,以此展開三面向的流域公民作為來「扭轉流域不永續」。據此,內湖社大作為流域公民培力基地,以流域作為永續實踐場域,初步佈建七場域來展開「學用取向流域公民培力」,後續經驗將可供各界參考。

五分港溪的淨水之路 – 水乾淨、土健康、生物多樣

蔡尚宏 理事長/臺北市最美河川文化推廣協會
2023-08-19/基隆河流域守護論壇


  五分港溪是雙溪流經洲美農業區的舊河道,台北盆地平原最後一段未被水泥化的自然河道!為維持其灌溉的功能,在雙溪建橡皮壩攔水,引入五分港溪後在洲美攔河堰蓄水,經九份溝生態水圳輸水灌溉洲美的農田。

  五分港溪下游的河段,被當成區域排水溝使用。在主責機關排洪優先的管理思維下,集水區的排水溝未設置足夠的逕流污染截流設施,也未提供五分港溪足夠的乾淨水源、維持生態基本流量;而下游的閘門攔阻五分港溪流入基隆河,只有在基隆河每日兩次的乾潮時段,開啟一小時左右的時間,使得每日累積超過22小時的污廢水,無法順利排出,以至於五分港溪在洲美攔河堰、棧道橋下游的河段,成為名符其實的「滯洪、沈污池」!

  加上五分港溪周邊的私有農地,長期的慣行農法,使得肥料、農藥經由地表流入、土壤滲入,造成水環境、河川底泥、河濱棲地生態被破壞、失衡,無蛙、無燕,水中只剩外來種魚、陸上大量斑蚊擾人。

  盤點五分港溪之問題,能夠改善五分港溪水質、水環境的五大策略為:一、源頭補水,二、逕流截污,三、潮汐換水,四、底泥淨化,五、友善農法。

  政府若能投入適當資源,可為五分港溪成立跨局處的專案小組、規劃上位計畫、編列專屬預算,並透過公私協力、公民參與,回復五分港溪的河濱生態及水環境。

  民間可以做什麼?美川協會於111年倡議「農田培土、城市淨溝」,獲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先期補助,培訓推廣員、深入社區,協助改善居家水槽蟑螂、社區水溝臭味、植栽土壤弱化等問題,居家水槽、社區水溝、植栽土壤是五分港溪集水區的上游,上游的水乾淨、土健康,才能讓下游的五分港溪更乾淨,讓失衡的生態、生物多樣性能夠回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