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湖、松山、南港、汐止社大 自然學程講師
荒野保護協會 汐湖連絡處負責人
2023年基隆河守護論壇 小河域治理議題召集人
前言
小河流域不僅是物種基因寶庫,也是常民生活的場域,
護岸工程若使用大量筆直水泥來建造,雖然有效防止了土壤流失,
卻破壞了流域生物的棲地和生態廊道,也消滅在地水岸文化資產。
觀察野溪整治 水涵養變少、滯洪功能變差、物種變少、水質變差、
缺乏在地感情、、、,這些問題需要一段時間的追蹤觀察比較,
市府需要落實施工前後的調查和檢討,因為民眾的冷漠和認知不足,
看似美侖美範的河岸,配合政府扮演溪流殺手,一條條的「溪流」開腸剖肚,變成穿上制服的「水溝」,甚至正在斷絕許多物種的後代。
壹、特色自然景觀消失
․ 溪流曲折寬窄拉直變水溝
․ 石壁潭或石門景觀破壞
․ 河道變窄, 低灘青青河畔草消失
貳、原生態消失
水岸植栽營造鳥語花香,蝴蝶飛舞的社區,優先考慮在地容易維護的品種,觀賞植物、蝴蝶食草和蜜源植物、誘鳥植物、民俗植物、
在地原生水岸植物、、、。
1. 棲地體檢
․ 以水體為家的動物
․ 以溪岸為家的動物
․ 以濕地為家的動物
․ 以箱涵為家的動物
․ 熱點管理
2. 基因交流陸橋
3. 洄遊廊道
4. 繁殖廊道
5. 飲水路徑
6. 流域維護管理
7. 污水處理規劃
8. 防汛抗旱設施
參、文化資源消失
文化地景消失,喪失在地人與溪流的特殊文化與情感記憶,
原有河岸被溪水雕塑的地形景觀及生痕化石、黃蠟石、、、完全剷除,
穿上外來石塊。
在地水岸文化,在制式規劃下變成穿上制服的水溝和北方宮殿式的建築。
1. 在地特色地景:石碇、古圳、古橋墩、、、
2. 水岸文化:港口、渡口、水岸人家、水車、取水碼頭、洗衣、
捕魚、放牛、、、
3. 流域產業:樟腦、染布、煤礦、線香、玻璃砂、、、
總結
1. 小河治理需跨域討論
工程規劃將增加生態及文化層面的友善設計,
由生態專家盤點生態熱區,文史專家盤點特色文資,
成立監督平台也可以邀集生態界、文化界與工程界共同討論,
能讓流域設計更永續,讓我們的城市更邁向文明。
2. 小河流域整治評估與復育
․ 生態復育與永續:恢復被人類破壞的物種熱點棲地,
例如:蟲魚、蝦蟹、螺貝、龜鱉和鳥獸。
達到生態永續生存與利用,
例如:吃農業害蟲的蜻蜓、螢火蟲、青蛙、燕子、蝙蝠、、、,
魚蝦貝類水產利用以及背後完整的食物鏈。
․ 文化保存與活化:以工程手段保存或營造文化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