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湖捷運站名碑巡禮

文˙圖 ∕陳金讚 (內湖文化史工作室主持人)

捷運港墘站名碑 (陳金讚攝影)

    「一變再變,狀況不斷」的捷運內湖線,其興建營運過程,堪稱「命運詭譎,好事多磨」;打從民國82年8月,行政院核定為「中運量、高架式」興建,並與木柵線同一「馬特拉」運輸系統。恰巧當時的木柵線,因系統測試期間,發生意外起火等事件;所以,之後市議會交通審查委員會再修正,做出「高運量、地下化」施工決議。

  空等待近8個年頭,終於在90年元月,市議會全體議員表決,推翻交審會的原決議案,仍然維持內湖線為「中運量、高架式」營運。隔年5月23日,正式舉辦首CB420區段標工程動土儀式。原預定97年6月底竣工營運。不過,真正的通車日期,卻是在今年的7月4日,足足延宕1年。

  筆者榮幸的在捷運路網車站主體工程未設計之前,即受捷運工程局東工處邀請,特別先向規劃工程師以「講座」方式,作內湖地方文化特色介紹,好讓規劃師可以將內湖各車站的主體設計,融入在地的自然景觀及文化特色;例如:西湖站的「蝶舞」,港墘站的「花語」,文德站的「飛鳥」,內湖站的「市集」,大湖公園站的「帆船」,葫洲站的「舞蹈」和東湖站的「音樂」主題。

  此外,地方民意代表(市議員)特別建議在各車站內,設置「站名」碑一座;其碑文是將站名命名由來,以及附近的文化資產,再加以撰述。這一任務,係假筆者之手完成的。茲將各碑文臚列於下,供內湖鄉親分享。

劍南路站

  「劍南路站」,臨靠「劍南路」,地處中山區大直境內。本站位於舊基隆河畔;附近老地名北有「竹仔藍」,南為「下塔悠」,東側「落水金獅」,西即「大直」。

  其鄰近之「劍潭寺」,相傳清康熙末年,創建於原劍潭北岸,劍潭山南麓。為臺北古刹之一;日治昭和十五(西元1940)年,因興建「臺灣神宮」而被迫遷至現址。民國八十年間,因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工程,而將「下塔悠」重劃為今日之商業娛樂區。

西湖站

  「西湖站」,位於內湖西側之「西湖」地區,舊稱「北勢湖」,即為清代之「北勢湖莊」。「北勢湖」係因處基隆河北岸之朝北山坳地形而得名。民國八十年間,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工程中,「北勢湖舊街市」被夷為平地後,今重劃成內湖科技園區西北方之一角。

     德明技術學院(今已改制為科技大學)北側之金面山市定古蹟「清代北勢湖採石場」,乃清光緒年間,興築臺北府城牆之石材產地遺跡,及鄰近之西湖「萬壽仙」老樟樹、北勢湖老珊瑚刺桐樹,皆為西湖地區重要之文化資產。

港墘站

  「港墘站」,位於老地名「港墘」地區,且鄰近港墘路,「港墘」即「基隆河岸邊」之義。今港墘路底,昔日曾有「港墘舊街市」及渡船碼頭,是內湖商業老街和民生物資進出裝卸地。

  本站北側麗山高中、麗山國中及麗山國小一帶,老地名為「山腳」,係因處於大金面山下方而得名。內湖路、麗山街及江南街,是舊時港墘與山腳地區之老街道。位於內湖路與江南街口之「湖光基督教會」,創立於民國四十五年四月,為內湖最早設立之基督會所。

文德站

  「文德站」,就在文德路上;文德路築於民國七十二年間,因其東南側有「文德女中」,故取「文德」為路名。本站附近老地名為「下番仔陂」。內湖國中建校前,曾有「番仔陂」水塘;「番仔」陂之命名,應與平埔族原住民曾經生活其間有關係。

  本站北側碧湖公園,舊名「內湖大陂」,是提供內湖山腳、港墘地區,農業灌溉用水。碧湖公園南畔「獅頭山」,其稜線北緣「獅頭山仙跡岩」,曾為內湖舊八景之ㄧ;其南坡山麓上,市定古蹟「郭氏古宅」,曾是地方仕紳郭華溪之舊宅。

內湖站

  「內湖站」,設在內湖里,其附近老地名為「梘頭」;百年前,於今內湖路二、三段交會處,有一座木製水橋,跨越「番仔陂圳」;日治中期,拆除木梘,在其下方設置制水閘門,取水經小圳道引流至內湖大陂(今碧湖)。

  本站西北側內湖路二段,為內湖老市街;從日治大正初年之內湖「區役場」、「庄役場」,到台灣光復後的「鄉公所」、「區公所」,均設在此地,為內湖舊行政中心;今擁有市定古蹟「內湖庄役場會議室」和「內湖庄役場」、「內湖統制倉庫」兩處歷史建築,為地方重要之文化資產。

大湖公園站

  「大湖公園站」,就位在「大湖公園」旁,大湖公園之「大湖」,舊名為「十四份陂」;其下游之「十四份陂圳」,曾經引流至公館山南側「灣仔庄」,灌溉百餘公頃農地。大湖公園係於民國七十年間,填湖而築成;園內「錦帶橋」,是內湖享有盛名之地標。

   大湖公園南畔「白鷺山」,於日治時代,每年四月至十月間,白鷺山北坡棲息著成千上萬白鷺群,呈現壯觀的「白花繽紛」狀,係內湖舊八景之一。公園南邊有百年舊水閘門,及殘存一小段早年運送煤炭之輕便鐵路遺跡。

葫洲站

  「葫洲站」,就位在「葫洲里」;「葫洲」係由鄰近老地名「葫蘆洲」,簡化而成。「葫蘆洲」原位於內湖垃圾焚化廠一帶;早期,因沙洲地形似葫蘆狀而命名。

  本站附近之老地名,為新里族「十四份」;傳說因土地開闢之初,供奉地方守護福德正神,為十四份人家共有,故得名。鄰近成功路五段之「黃石公廟」,係屬民間信仰,以石為神。民國七十年間,原有「十四份」(今康寧路三段一帶)土地,經重劃為內湖第二、三期住宅區。

東湖站

  「東湖站」,就位在「東湖地區」且鄰近「東湖路」,「東湖」係取名於內湖之東側。「東湖路」一帶之老地名為「五份」,傳說因先民王傳圓,將他家產分成五等份,給四子及長孫而得名。

  東湖路是地方重要幹道之一,北側為內湖第一期都市重劃區。附近有東湖國小、明湖國小、明湖國中、南湖國小及南湖高中,設校密度於臺灣地區應為少見。鄰近之河堤外,尚保存創建於民國七年之「五份吊橋」橋柱歷史建築,曾作為內溝及大湖地區煤炭運送之專用橋樑。

  內湖捷運線各車站有幸設置「站名碑」,此乃臺北捷運路網之首創;其目的在於能讓臺北市民,多多瞭解豐富的地方文化特色,進而更關愛在地的未來發展。